理政务直至深夜还未归家,家中田亩,全靠朝廷的免赋和免丁来请人照顾。”
“要废除免赋和免丁,官员们尚且不说,但
面的百万书吏又该如何生存?”
崔呈秀反驳,心里不免一抹笑意,然而不等他心里得意,一
声音突然响起:
“官吏艰难,无心种地,那就由朝廷银
把地买了,分给百姓耕种吧!”
“……”
一句话,瞬间把崔呈秀得语
,不知
该说什么来反驳。
他想要看看是谁说的,却看到靠在椅上的朱由检此刻正望着他。
显然、刚才那句话自朱由检之
,而他一开
,崔呈秀就知
自己犯错了。
谁都知朱由检想要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而大明的土地,有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田地都被士绅豪
所掌握。
官吏作为这个阶级的一份,实际上掌握的田亩数量并不少。
崔呈秀在这里张说官员种不过来田,那朱由检正好可以“善解人意”的提
收回土地。
“诸省大旱,大旱说不定还要继续蔓延,朝廷
银
收地,也是为你们降低风险,避免花了银
种地还颗粒无收。”
朱由检的善解人意,让众人语,施凤来看着崔呈秀这个蠢货造成的局面,不免有些懊恼,但他还是得想着法来解围。
因此,即便无奈,但他对着朱由检作揖:
“殿,
国库虽然稍微充裕,但天
灾民繁多,况且地价也不便宜,朝廷也拿不
这么多银
来收田……”
在明代,田产的多少决定了家庭财富的丰薄,但田土的价格和境,在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
。
万历年间的田土价格,不但呈现一种区域差异,而且从总
上看,由于赋税、徭役的加重,田地价格呈
降之势。
从田土价格的区域差异来看,当数浙江的田亩价格最为昂贵。
浙江境,一亩上好之田,每亩值银七八十两,稍次之田也有三四十两,哪怕最劣之田,也价值白银十余两。
从万历年间田地价格的总降趋势来看,原先南直隶的田地价格相当昂贵,每亩值银二三十两。
但随后由于赋税、徭役日重,田地价格骤然降,每亩不过值银五六两。
即使如此便宜,这样的田地依旧无人购买,因为即便是士绅豪喜
兼并田亩,也察觉到了大明朝日薄西山,开始减持田地这样的固定资产。
士绅豪减持田亩,而百姓哪怕
行买了田亩,却也因为赋税、徭役、贷款而养不活田亩,最后只能弃田而逃。
这样的局面,实际上就是万历年间地价的尴尬局面,然而这样的尴尬局面,到了天启年间却开始转变。
随着朱由检一步步扶持朱由校,一项项革新政策不断被推,赋税杂项和徭役不断被减免,民间对朝廷又开始有了信心,士绅豪
也再度开始兼并土地。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已经不再是累赘,而成为了一项朝阳产业。
士绅豪在地方大量兼并土地,炒
土地价格,这件事
朱由检早就注意到了。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举动,让更多两京十三省的百姓买不起地,只能城中打工为生。
御监成为了收容他们的最好去
,然而即便御
监在尽力的开拓新产业,军备院在加倍努力的研究,但他们的速度始终比不上士绅豪
兼并土地的速度。
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只能返回乡里,和士绅豪签
契约,成为对方的佃
,而这种现象在南直隶和浙江两地尤为严重。
朱由检还没有想到怎么收拾这帮士绅豪
,但这不妨碍他借此来敲打崔呈秀。
只是施凤来的站,给了不满朱由检的官员们一个希望。
施凤来的话,如果朱由检不能很好地反驳,那么站来的人会越来越多。
“地可以一的收,今岁旧港、瀛洲运抵国帑近千万两银
,孤听闻浙江地价每亩已经
至八十两银
,是浙江普通一名民夫日夜不休,连续工作十年才能买
的价格。”
“百姓买不起,没有依靠,朝廷自然要解决这种事。”
“这一千万两银,便投
浙江,从浙江官吏手中购田,哪怕只能购
百万亩,以一人三亩来发地,也能福泽数十万百姓。”
“官吏们不用分心去家中的田地,百姓拿了田地好好耕种,官府的赋税收上来的也变多了,可谓一举三得。”
朱由检搬了旧港和瀛洲运往京城库存的白银数量,这是一步施凤来等人都没有想到的棋。
他们自然知御
监在旧港和瀛洲采矿,但他们没想到,御